再次碎碎念

考了一整天的试,回家路上终于有时间看安娜卡列尼娜了。

前面四百多页的岩石下匍匐的水流终于奔涌而出,安娜病危,卡列宁收到电报后还是决定去了彼得堡。高烧的安娜说“我没有时间了,我活不了多久,马上又要发烧,又要什么都不知道了。现在我还明白,什么都明白,什么都看得见。”大段大段凌乱的诞语像是扑面而来的滚烫水汽,她请求他的饶恕,但又认定他不会饶恕她。她是明白自己的罪恶还是只是说着不着边际的话?安娜前面又说过伏伦斯基才是他真正的丈夫,她现在的生活才真正是自由快活的。而她在喃喃的“圣人”“荒野”里,那因为死亡的恐惧和模糊的意识而点燃的烈火,同时撕扯着红色和黑色。

两个男人把手叠在一起的时候,我甚至有想哭的冲动,可能是沉淀了数万字忽然奔涌的激情又瞬间凝固定格的缘故。我知道这当然不是停顿,因为我也知道结局。

有人夺我的外衣,我连里衣也由他拿去。


好像是圣经里的话,由流着眼泪的卡列宁说出来,难说是什么感觉。

读到现在,这些文字是一片绵延的沼泽和半枯的芦苇。很淡的但绝对存在的木朽气息,遥远的未知,秘密的热情和几乎近在咫尺的死亡。

感谢托翁。

于是还有牢骚:

算是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尼娜(小学第一次接触到的是惨烈的简略版…),选的是草婴版的,别的版本我也不知道。

以前小学里做的片段阅读完全推翻,用挑出来的几百来字就可以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个人的性格,侮辱。

发觉近现代的西方或者比较接近西方的作家和诗人,不少都直接表达过关于爱与死的抒情(有时借他人之口),相比东方在表达这两个字的时候会更缠绵,更柔和,悲哀和苍凉比热情更多,像川端康成的夜花。

我的房舍对我说,“别离开我,我这里住着你的过去。”
道路却对我说,“跟我走吧,我是你的未来。”
我对房舍和道路说,“我没有过去,也没有未来。我若是住,住中有行;我若是行,行中有住。只有爱和死才能改变一切。”

——沙与沫

流水与火焰,谁是谁?

生命是洋洋洒洒的爱与死,也只有爱与死可以改变这一切。

评论
热度(7)